skip to content
Honwhy Wang

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 11 min read

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按空格键可将抽认卡翻面,按 “←/→” 可浏览卡片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将“自我效能”定义为什么?

查看答案

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在特定情境下成功完成某一行为或任务的信念与判断。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并且是其什么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查看答案

由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是其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核心组成部分。

班杜拉认为,什么比“实际能力”更能预测个体的行为结果?

查看答案

自我效能感,因为它决定了个体是否愿意投入努力和坚持到底。

自我效能感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它的“任务特异性”,这是指什么?

查看答案

指效能感必须结合具体任务或情境,而非笼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固定的人格特质吗?

查看答案

不是,它具有动态可塑性,可以通过经验与训练来改变和提升。

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四大来源中,最直接、最可靠的来源是什么?

查看答案

掌握经验(Mastery Experiences),也称个人成就表现。

自我效能感如何影响个体的动机?

查看答案

高效能感的个体更可能设定高目标,并展现出更强的坚持性与努力程度。

在教育领域,什么指标比智商更能预测学生的学业成就?

查看答案

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在健康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在哪些方面是关键预测因子?

查看答案

在戒烟、减肥、慢性病自我管理等行为改变与长期维持方面。

在组织管理中,高自我效能感的员工通常表现出哪些特质?

查看答案

更具主动性、创新性,能更好地应对组织变革。

做得很棒 🎉!

在认知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领域,美籍加拿大心理学家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2021)提出的 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是理解人类行为动机、情绪与认知的核心概念之一。该理论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强调个体对自身能力信念的重要性,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临床、组织管理等多个领域。

一、理论背景

20世纪中叶,心理学界经历了从 行为主义(Behaviorism)到 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的范式转换。行为主义主要关注外部刺激与可观察行为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内在的心理过程。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奠基人,班杜拉认为,个体并非被动的反应者,而是能主动思考、规划与自我调节的行动者。

在此背景下,班杜拉提出了 自我效能感 这一核心概念,用以解释为何面对相同的外部条件,不同个体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与结果。这一概念将个体的 信念系统 引入了对人类行为动机的分析,成为连接认知与行为的重要桥梁。

二、自我效能感的核心概念

自我效能感 指的是个体对自身能否成功执行特定任务或行为的 信念。它并非泛化的自信心,而是针对具体任务或情境的、有高低之分的认知判断。其核心特征包括:

  1. 任务特异性:自我效能感是具体、情境化的,而非笼统的特质。例如,一个人在编程方面可能拥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但在公开演讲方面却不然。
  2. 行动导向性:该信念直接影响个体是否敢于启动某个行为、在遭遇挫折时能否坚持以及最终能否完成任务。
  3. 动态可塑性:自我效能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经验逐步建立和强化的。

班杜拉认为,这种信念是预测个体未来行为与成就的最佳指标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实际能力本身。

三、自我效感的来源

班杜拉系统地阐述了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强化的四大主要来源:

  1. 个人成就表现(Mastery Experiences):这是最重要、最可靠的来源。个体在特定任务上获得的 成功经验(哪怕是微小的)会显著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反之,失败则会削弱它。换句话说,每一个“小胜利”都是对未来行动信心的有力加固。

  2. 替代性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来形成自我效能感。当个体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时,会提升“我也能做到”的信念。这是社会榜样与示范作用的核心机制。

  3. 言语说服(Verbal Persuasion):来自他人的积极鼓励、肯定与劝导可以短暂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然而,班杜拉指出,这种影响相对较弱,如果缺乏实际成功经验的验证,其作用会迅速消退。

  4. 生理和情绪状态(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s):个体在执行任务时的生理与情绪感受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例如,紧张、心跳加速等生理唤醒常被解读为焦虑和能力不足的信号,从而降低效能感;而积极的情绪状态则能起到相反作用。

四、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自我效能感并非一个静态概念,它在个体行为与发展中发挥着多重功能:

  1. 动机功能: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倾向于设定高难度目标,并为之付出更多努力,表现出更强的任务坚持性。
  2. 认知功能:它影响个体对挑战的认知。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倾向于将困难视为可征服的挑战而非无法逾越的障碍。
  3. 情绪功能:高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个体在压力下保持冷静,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
  4. 选择功能:该信念系统决定了我们选择何种活动、何种环境以及与何人交往,从而间接塑造了我们的个人发展轨迹。

五、理论应用与发展

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多个应用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

  1. 教育领域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获得“小胜利”,从而提升其学习效能感,增强学习动机与学业表现。

  2. 临床心理学    在戒烟、体重管理、恐惧症治疗等领域,心理学家通过帮助个体建立行为改变的效能感,来增强治疗效果和行为维持。

  3. 组织管理    管理者可以利用该理论,通过明确任务目标、提供积极反馈和示范,来提升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

六、批评与展望

尽管自我效能感理论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批评与展望:

  • 跨文化研究:该理论主要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展,其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适用性仍需更多实证研究。
  • 测量维度:如何更精确、多维度地测量特定任务的自我效能感仍然是一个挑战。

然而,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自我效能感概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人类行为与人格的理解。它强调了 “相信能做到” 这一内在信念的巨大力量,揭示了个人能动性(Personal Agency)在塑造自我与未来中的关键作用。

七、结语

自我效能感理论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框架,用以理解信念如何驱动行动、坚持与成就。它不仅解释了为何有人敢于迎接挑战、有人却选择退缩,更提供了提升个体潜能的有效途径:通过主动积累成功经验,观察榜样,并管理情绪状态,我们便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在人生的各项挑战中实现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